如果你最近还在为A股市场的奇怪现象发愁——明明大盘和创业板都在慢慢爬升,自己手里的股票却一点动静没有,不要觉得只有你一个人这样。打开行情软件一看,大盘站稳5日线、创业板指更是一天涨近2%,但回头数一数上涨的个股数量,却发现跌多涨少,这种普跌格局让不少投资者心里直犯嘀咕:这到底算不算牛市?为什么大家都说赚钱,其实多数人却“赚了指数没赚钱”?
其实,从上周到本周,沪深两市有7个交易日,其中只有2天出现普涨,其余时间不是持平就是跌多涨少。但别忘了,这期间大盘从3542点一路攀升至3609点,创业板指更是跳跃式上涨将近6%。按理说,这样的表现应该让散户们笑逐颜开,可现实恰恰相反。网友“小马哥炒股”吐槽:“看着指数天天红,我账户却像进了冰窖。”类似声音并不少见。
问题出在哪儿?归根结底,是因为当前A股正处于典型的结构性牛市阶段。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就是市场资金只集中流向极少数优质赛道,比如AI算力、周期资源等热门方向,而绝大多数行业和公司则被冷落在角落里。这跟2007年或2015年那种全面牛市完全不同,以前闭着眼买啥都能跟着水涨船高,现在可没那么容易。
再看看数据就很直观。现在A股上市公司已经超过5300家,各类行业板块接近500个,每天新故事层出不穷,但真正能吸引主力资金持续加仓的,无非就是那几个细分领域龙头而已。例如CPO概念中的中际旭创、新易盛,今年以来机构席位疯狂加码,仅中际旭创一天净流入就超8亿,新易盛连续两天合计18亿!这两个股票自4月低点起步,到机构重仓时已经翻倍甚至更多,但主力依然敢于追高。而其他同题材的小票,要么无人问津,要么波澜不惊。有网友调侃:“感觉现在炒的是‘孤品’,剩下全成库存。”
造成这种分化有三方面原因:第一,如今投资标的大幅增加,但新增资金有限,只能挑最优质资产下注;第二,增量资金虽然来源广泛,包括险资、ETF基金、国债转投和外资等,但每路进场规模并未形成洪流,所以无法带动所有股票齐飞;第三,现在信息透明度提升,无论机构还是个人,都越来越理性,更愿意把钱投到业绩好、有成长性的企业,而不是随便捡便宜货赌反弹。
这些逻辑,在专业人士口中早已不是秘密。“结构性机会明显增强,不同行业表现差异拉大,”某券商策略分析师如是评价。不仅如此,一些老韭菜也总结经验教训,“以前守株待兔还能轮到我,现在只守冷门基本等于坐牢。”于是,有人干脆换思路,把注意力放在科技龙头、高分红蓝筹或者背靠大型集团的小巨头身上,因为这些才最可能获得持续关注与溢价空间。
近期还有一个热点不得不提,那就是政策推动下崛起的“反内卷”主题。从商品期货价格急跌,到午后相关产业链快速企稳,再到钢铁、煤炭、水泥等周期类强势反弹,可以看到,只要政策风向还支持,这些方向短期内仍具备活跃机会。同时,被称为“牛市旗手”的券商也开始V型翻身,只要成交量保持热度,他们依旧值得期待。而AI算力则代表科技赛道中的硬核力量,是另一条主线所在。
所以,当我们面对账户上一片绿油油的时候,不妨静下来想想:自己的持仓是否具备上述特征?如果只是盲目等待市场轮动,很可能会错失下一波行情。如果所持个股既无亮眼业绩,也缺乏行业地位,还没有政策扶持,那么坚守恐怕只是浪费时间成本而已。当然,如果你的股票属于科技或周期活跃板块、本身盈利稳定且估值合理,又或者背靠实力雄厚的大集团,那么坚持一下,说不定就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——毕竟结构性行情不会一夜消失,它考验的是我们的选择能力和耐心布局。那么,你准备好调整思路了吗?
炒股配资资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